130vip 发表于 前天 06:02

淘宝天猫新店如何破局?高效标准计划,小成本引爆流量!

在当前电商环境下,淘宝和天猫依然是大部分商家的主要战场。然而在竞争日益内卷下,很多商家都更加重视测新款,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店铺的潜力爆款上。那么以此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新品起量困难、业绩增长乏力成为了无数商家所面临的困境。

一、流量从“标签”到“价值”

新客难拉,利润变薄是如今的电商现状。现在的商家普遍觉得新品难推、免费流量越来越少、付费花得多还不赚钱。以前靠爆款拉新客能拿免费流量,现在新客免费流量变少,免费流量更多来自“未购客户回访”,也就是看过但没买的人回头逛。新客难赚钱,还得靠后续连带消费和复购才能盈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源于平台规则变了,流量不再只看“标签”(性别、年龄等),而是看“流量价值”。

以前玩流量的时候都聚焦在“性别、年龄、消费力”等标签上。那时还处于流量价值未被平台重视的阶段,因为早期的消费者购物链路极为简洁,需求产生后直接通过搜索完成购买,整个决策路径短且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精准匹配消费者搜索行为背后的标签即可实现高效转化。这也是早期手动出价模式成效显著的原因——凭借标签卡位策略,单点推广即可打造爆款。

但现在消费者可能要经过多重链路、多个渠道、多次触达才会最终购买,所以如今整体的运营相对过去的平台来说要变得复杂得多。现在的平台不再单看用户标签,更看的是这个顾客能带来多少成交。

关于流量价值要去判定:此时此刻这个消费者在类目下,他的行为离成交还有多远。如果他的行为离成交很近,那他的流量价值就会很高。如果他的行为只处在第一次的行为里面,那他离成交就很远,基本上是属于类目下的潜客。这也是为什么平台在去做推广工具调整的时候,出了“最大化”的这个功能,这其中的推广出价就是根据流量价值来进行的促销方式。所以如今推广一定要去重视流量价值。

二、新品打品的注意事项

新品的效率判定标准是什么?点击率、加购率和转化率这三个指标基本上是硬指标,其次还有停留时长、跳失率。

除此之外,新品打品还要关注的一个点是量值。第一天新品卖了多少,第二天卖了多少,一周内新品的增速,两周内新品的增速,三周内的新品增速和新品30天的新品增速。这里面的增速也会影响到新品的效率。

比如有的人的新品是拔地而起,有的人的新品起的速度很慢,甚至起不来。要么是产品的效率有问题,要么是节奏没跟上。很多标品在打品的过程中是极其要去看打品节奏的。以前在打品复盘的时候,影响节奏最多的就是款式和视觉这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在投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好的点是,打着打着很容易陷入怀疑:感觉是不是这个款不行,会不会是这个图不行,导致后续不敢再往上加预算。现在很多人在打款的过程中,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利润把品给打出来。

新品其实在打的过程中从效率的角度,肯定是不如行业爆款的点击率、转化率高的。前期的效率值也不高,因为新品的销量低转化也会差,销量高转化才好。

销量越高,竞争力越强;销量越低,竞争力越弱。

性价比越高,竞争力越强;性价比越弱竞争力就变差。(这里说的是性价比,不是叫绝对低价)

所以在新品前期打品的过程中很容易打着打着没有信心,觉得这条链接不太行,不敢往上去加预算了。

去打新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去解决的就是:在前期确保款式和视觉是没问题的,然后后期在搭配的过程中注意节奏的把控、量的拉伸,这个品的速度起来就会很快。而现在基本上就两种情况,要么是打搜索,要么是打推荐。推荐则受同质化影响。个性化越强款式越好打,推荐越容易打;如果推荐同质化越强难度就会越大。

同时品分为四个阶段:新品期、成长期、爆发期、衰退期。对应的每个阶段指标也是不一样的。在新品期要去保证的是标签足够准。之后再从流量分层的角度去考虑单品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流量。

从流量分层的角度来说,流量分为两种类型的流量:
- 浅层流量,认知浅,弱需求;
- 深层流量,认知深,强需求。

当一个新品标签稳定、竞争力强,测款赛马完之后没问题。那到了成长期就要做成交量,做成交就要思考什么样的流量的成交效率是最高的,而在成长期的这个过程中深层肯定是最优选择。

同时标品的销量决定了它的转化率,300销量的链接和3000销量的链接转化率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先把单品的成交给做起来,再到爆品期做拉新,买潜客。如果解决了标签问题就直接做拉新买潜客,效率跟不上,潜客来了转化也会差。

因为从流量的角度所买是浅层的人群,需求和认知就没有那么强。产品自身的承接能力差,要销量没销量,要评价没评价,是无法拉动潜客的。所以只有成交做起来了之后再去拉潜客,这也是整个新品打包分层中的阶段规划。

最近和很多商家交流,不管是新手还是老卖家,大家普遍反映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今年起新店太慢了。有的朋友吭哧吭哧干了一两个月,才勉强看到一点点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

核心原因,其实就藏在平台的核心逻辑里——人群标签。淘宝现在对“谁买什么”看得特别重,但这对新店来说,就是个死循环。新店没有历史数据,哪来的人群标签?没有标签平台就不知道把你的宝贝推给谁看。结果就是,你花钱推广买来的流量,特别泛,看着访客数不少,但转化率低得可怜。

新店起不来的核心困难点很清晰:新店缺标签 → 平台难精准推送 → 推广买来的流量泛 → 转化差 → 起店慢。

再加上现在平台对补单查得特别严,想靠大量补单快速起免费流量这条路,基本是堵死了。起新店,必须走精准流量这条路。就拿刚过去的618来说,那些主要依赖智能计划开车的商家,活动期间量忽高忽低,转化率也是飘忽不定,完全不可控。那些坚持用标准计划的商家呢?虽然可能爆发力没那么强,但胜在一个字——稳。活动期间流量拿得稳稳当当,转化也比较平稳。

结合今年的观察和实操经验,我给大家梳理一个适合2025年新店起盘的运作模式,核心就是用好标准计划,小步快跑,精准测试。

第一步,基础准备。
产品上传后,做1-2个基础销量和评价就够了,千万别想着像以前那样猛补单。这一步的目的只是让宝贝有个开门红,告诉平台“我开张了”。

第二步,启动标准计划。

这个品创建好标准计划之后,找10-20个精准关键词,一定要是精准的长尾词,不要去做大词。因为有好多的商家都在反映标准计划的转化率好弱什么的,我也承认,但是你可以去试一试这种长尾词跟精准关键词的广泛匹配。溢价直接出个10%就可以。

目的是为了前期去拿精准流量,因为智能计划很多都是用套餐包流量,在关键词的选择上面是不可控的,毕竟现在是以真实转化率为主。所以在一个计划里面多建几个宝贝,让它自己去竞争,自己去跑。出价这一块,因为行业不同,只要是出的价格能拿得到展现量,拿得到流量就行。先不要着急进这么多的流量,日限额一天三五十就够了,用这种方式可以把店铺慢慢养起来。如果跑了两三天花了几十块,发现加购也很弱,转化很弱的,直接就给它停掉了,让别的品继续去拿流量。如果在这个期间碰见这种转化不错的,也不要着急放量,就一毛一毛的慢慢加钱,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再去放量的风险。

第三步,灵活调整。
如果标准计划跑了一段时间,某个关键词数据一直很差,没展现、没点击、没转化,果断删掉它,换上新的精准词试试。如果一个品整体数据都不行,那就把预算倾斜给计划里表现好的品。表现好的品,就按上面说的,一毛一毛稳步加钱。

总结一下,现在的标准计划对于起店来讲是特别适用的,就是因为它有极强的可控性。精准人群就在精准关键词上面。
如果现在有的商家在起店的时候还是起不来,可以先用这个方式尝试的先去做一下,虽然不是最优解,但是绝对是高性价比,特别省钱的一种方式。

高贞芳 发表于 前天 14:11

大神就是大神啊,我的天。。。

小鱼挑挑 发表于 前天 14:40

楼主辛苦了,过来学习了。

小鱼挑挑 发表于 前天 15:37

不断学习才能强大,学会了我教你们

炀奏丢 发表于 前天 17:33

干货不少啊,分享是硬道理,顶一个吧

侯菱凡 发表于 前天 19:13

待遇就是不一样

大白先生66 发表于 前天 19:48

路过顺便学习下..

雯吓揆 发表于 前天 21:32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子潇 发表于 前天 22:12

看看又有好东西了

Rommyi 发表于 前天 22:16

高手啊,我要努力加油了!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淘宝天猫新店如何破局?高效标准计划,小成本引爆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