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淘宝做单的效果越来越差
前言:五年前,业内有一句话:不会做单就是不好运营。今天这句话后半句需要补充:运营只会做单即将会失业。
五年来,做单从主要输出减少到辅助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河东五年,河西五年”。为什么做单一天不如一天,接下来会走向何方?
01/流量红利消失
过去的五年是互联网中国快速发展的五年,随着爸爸们使用微信语音,妈妈们使用抖音淘宝,小学生打起了王者荣耀,只剩下幼儿园的小一点的孩子作为互联网的增量用户。因此,淘宝增长进入一个瓶颈期。 作为上市公司,阿里如何满足资本市场对增长的预期?阿里核心业务的本质是贩卖流量。流量不能快速增长,只能提高流量的单价。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流量越来越贵了。通过巴巴阿里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它要贵多少。
阿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卖家付费购买流量,GMV是通过平台成交的总金额,收入/GMV意味着每笔成交阿里从中获益的比例。这一比例在2016财年是3.27%,到2020财年上升到了7.74%。也就是说,五年时间里,卖家的流量成本上涨了2.4倍。
稽查系统升级
流量红利消失跟做单的衰落有何关系?换一个角度会看得更清晰:如果卖家们继续做单,不开直通车、不投钻展、不买超推,淘宝如何实现收入的增长?所以淘宝必须狠狠地打击做单,把卖家引导到付费买流量的路子上来。
最近两周,地推做单的商品被稽查系统暴打,是淘宝双十一前警醒卖家的一种方式。可能有人觉得,地推已经是目前最靠谱的做单方式了,应该没有明显漏洞。那真是小瞧了淘宝算法工程师的本事,阿里的朋友提过两点:
1、APP定位
只要打开淘宝APP,系统就会自动抓取定位,地推单地理定位的重合度极高。
2、消费水平
地推的成本较高,现在还继续用地推的大都是高客单价的商品,商品对应的消费水平跟住在城中村的买手身份不符。在数据上的表现是,买手的月消费金额会显著高于附近的其他居民。
刷手最大的逻辑漏洞在于——对商品没有需求。如果无法填补这一漏洞,终究逃不过稽查系统的天眼。
淘宝推广的新出路;
有个试用平台的思路挺有意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他们让卖家把推广费用拿出来补贴有真实需求的买手,以超低价甚至免单吸引买手下单。然后引导买手通过关键字搜索成交。总的来说,推广流程不变,但是刷手变成了有真实需求的买手。
这个模式很自然地筛选出原本就对商品有真实需求的买手,并且改变了买手冲着赚钱而来的目的,或许是做单的新出路。据说这个平台的买手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00万,在线商品数超过了10000件。 |